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建材,其透水性与强度直接受骨料分布、水泥包裹层及孔隙结构的综合影响。传统设计方法依赖《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》推荐的体积法,仅能粗略估算总孔隙率,无法精细化预测连通孔隙率、孔径分布、孔道曲折度等关键参数,更难以准确评估透水性能和力学强度。这导致工程实践中常出现设计偏差,制约了透水混凝土的高效应用。
本专利提出的方法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(CT)与三维重构技术,结合形态学算法,构建透水混凝土的细观模型,实现对孔隙特征、透水系数及强度的多维度预测。其核心流程分为四个阶段:
骨料结构数字化
采用CT扫描获取粗骨料紧密堆积的断层图像(图2a),通过灰度分割提取骨料分布区域,并三维重构粗骨料模型(图2b)。
计算水泥包裹层最大厚度(MPT):基于骨料表面积、水泥基密度及包裹前后质量差,通过公式
精确量化水泥包裹极限,确保模型符合实际配比。
水泥包裹层的智能添加
未受挤压区域(骨料间距≥预设值):采用像素膨胀算法均匀包裹(图4中V1区域)。
受挤压区域(骨料搭接或间距过小):通过图像闭运算填充间隙(图4中V2区域),模拟水泥浆挤压流动特性。
形态学算法分层处理:
此步骤生成含包裹层的透水混凝土三维模型(图5b),精准复现水泥基的空间分布。
孔隙网络建模
通过布尔运算剔除骨料与水泥基区域,提取孔隙分布(图6),重构孔隙三维模型。
采用边缘轮廓提取与中轴线追踪算法(图7),量化孔隙孔径分布与孔道曲折度
其中为孔道长度,为高差,反映流体渗透路径复杂度。
多性能预测体系
透水系数:将孔隙模型导入流体仿真软件(如Fluent),计算单位时间透水流量Q,结合达西定律
预测透水性能。
强度预测:基于孔隙率、骨料粒径与平均孔径,建立经验公式
综合反映孔隙结构与材料强度的关联性。
全参数化孔隙表征
突破传统单一孔隙率指标,首次实现连通孔隙率、孔径分布、孔道曲折度的同步预测,为透水性能评估提供多维度依据。
形态学包裹层建模技术
通过区分骨料挤压状态,结合膨胀算法与闭运算,精确模拟水泥浆的填充行为,解决传统体积法忽略骨料接触影响的缺陷。
跨尺度性能预测框架
集成CT扫描、三维重构与流体力学仿真,构建从微米级孔隙到宏观力学性能的跨尺度预测体系,预测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显著。
该方法为透水混凝土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了科学工具,尤其适用于海绵城市、生态铺装等领域:
设计优化:通过调整骨料级配与水泥配比,快速预测不同配方的性能,缩短试验周期。
质量控制:结合现场CT检测,实现施工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实时监控。
标准升级:推动行业从经验性规范向数字化设计转型,提升工程可靠性与材料利用率。
随着CT分辨率与计算能力的提升,该方法可进一步融合AI算法优化模型参数,并拓展至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研发,助力绿色建材技术创新。
结语
本专利通过创新性融合影像处理与数值模拟技术,解决了透水混凝土性能预测的行业难题,标志着透水材料设计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的新阶段,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工程应用前景。
电话
400-811-0201
139-0225-0565
刘经理
刘经理
公众号
企业文化
施工案例
手机站
手机站
小程序
小程序
邮箱
2431773475@qq.com